干挂陶板在中国的发展
干挂陶板在中国的发展
现有建筑体块可根据功能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层写字楼、商业和公寓(办公)。考虑到视线和人流因素,建筑形象的设计放在层写字楼和商业部分的立面设计。层写字楼部分的建筑高度(女儿墙)为152.9m,单塔楼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层塔楼的既有体量略显粗壮,但好在原有结构在塔楼中部有3层一组的共享空间。我们采用斜面玻璃及共享户外阳台的方式,将粗壮的塔楼削切成两个竖向体量,不但增强了塔楼的挺拔感,而且利用竖向的中庭空间在建筑外部形成连续的空中花园,丰富了立面节奏和光影变化。
干挂陶板在中国起步的时间是在21世纪初,从起步到形成规模正式生产, 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官方的强迫命令和专门的指示与文件。这个发展进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调研阶段:2002~2005 年。当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德国的这种陶板被成功应用在高层建筑上时,犹如沙漠中看到了一块绿洲,立即被吸引住了。当时有多人次到德国和欧洲考察该项目。
(2)建厂试制阶段:2005~2007年。这是一段难熬的时期,也是展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睿智的时期。他们虽然没有成熟的技术借鉴,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参考,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们仍然大胆地依靠自有资金、自己的力量干了起来。在此期间先后有三家企业在中国几乎同时起步,成为了陶板制造业的开拓者。
(3)规模化生产阶段:2008年以后。从2008年开始,这几家企业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基本掌握了关键的生产工艺,终于能够顺利地以高成品率批量生产。所谓高成品率,大家公认成品率超过了70%~80%。而且2008年和2009年市场销售情况也不错,有点供不应求的状态。
建筑设计行业的生产模式催生了行业内部 化的分工方式以及各个设计阶段内 清晰的工作界面。方案、施工图以及各专项设计通常属于不同团队的工作范畴这种分工协作方式可以 地完成设计周期内的图纸表达,但也相应地难以避免一个行业痛点—由于各团队之间巨大的沟通成本和差异化的工作目标,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方案完成度,而且催生大量却缺乏细节控制的建筑产品。以幕墙设计为例,职责清晰的水向和阶段性分工,会令方案设计通常止于对建筑整体外形、立面分格的常规控制,除非有的幕墙顾问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否则由于建筑师通常不具备幕墙化设计的专项知识,会地限制其对表皮表现力的挖掘以及对细部的控制;而施工图设计团队通常以完成图纸为目标,缺乏对影响方案表现力的设计问题的研究动力;幕墙设计团队又难以基于全局高度进行设计,当幕墙深化工作直接交由幕墙制造商的设计部门完成时,其结果是通常采用现成的幕墙体系或采用 经济、 简化的解决方案,缺美学的探究,导致 终的立面呈现非常普通、缺少创意。